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爱新觉罗奕詝,即清文宗咸丰皇帝,满清第九位皇帝。众所周知,他同其六弟奕䜣的皇位争夺战在坊间充满了各种野史传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以供谈笑之资。

当他在其老师杜受田的策划下,费尽心力夺得了皇位,然而迎接他的不是九五至尊的无上荣耀,却是外辱内乱所带来的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当代著名的近代史专家茅海建也无不充满同情的感叹其为“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詝从他父亲道光帝手里接过皇帝宝座的同时,也接手了他父亲留下的一系列“烂摊子”,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甚至可以追溯到他曾祖父乾隆皇帝在位时期。

清朝自1644年入关以来,经过康熙雍正两朝励精图治,终于在乾隆时迎来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然而巅峰的另一端便是悬崖,当西方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轰轰烈的工业革命寻求国家的富强之时,故步自封的满清却开始走向下坡路,甚至是断崖式的下跌。

自这时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此后不断地爆发出来,终于在咸丰时迎来了爆发——太平天国揭竿而起,占据半壁江山,而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时,南京城仍然在太平军的掌握中。同时,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只能仓皇“北上狩猎”,最终一命呜呼于避暑山庄。中国近代以来两次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大事件都砸在他的头上,其经历不可不谓坎坷。

1850年他登基掌权之后,收到的第一份地方公文就是湖南的流民李沅发窜入广西的奏报。然而这只是之后一系列地方变乱的开场白,从嘉庆时的白莲教起义开始,各地的动荡变乱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到道光末年咸丰即位之时,已经增加到每年大大小小十几起。

最终引起洪秀全等人的金田起义,浩浩荡荡的农民队伍一度打到了京城脚下。在经历了五六十年的政治腐败,官僚大多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极力搜刮民众,而遇事则极尽推诿敷衍之能事。加之外敌入侵,激化了社会矛盾,各种积弊如同瘟疫一般蔓延开来。而承受这一切的只能是帝国的最高象征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在现代人的心目中的印象大多都是昏庸懦弱,抢走了贤能的奕䜣的皇位。加之让他的皇后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参与政务,是其后来揽权卖国的始作俑者。然而初登大宝的奕詝却胸怀壮志,以圣祖康熙皇帝为榜样,再创一个盛世。他勤于政务,重振朝纲,罢免昏庸老迈的穆彰阿、耆英,大胆启用一批新人。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

然而这样勤恳的努力换来的不是地方的安定,国家的富强。恰恰与此相反,广西洪杨等人的叛乱不但没有镇压下去,反倒从珠江流域跑到了长江。1842年挟《南京条约》远去的英国,又协同法国一起打了回来,更是放火焚烧了圆明园。夜以继日的努力却没有一个理想的结果,本来意志薄弱的咸丰遭受如此重大的打击,悲痛沮丧之余只能纵情于声色,从其他的地方找到属于皇帝的成就感。

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大家长,最多导致一个家庭的中落,然而作为大清的舰长,他的消沉使得整个帝国坠入深不见底的深渊。

道光末年的皇储之争,人们几乎都为道光帝放弃贤能的奕䜣而选择平庸的奕詝扼腕叹息。然而我们换一个角度,从道光皇帝的角度看,他的选择自然有他的考量。道光皇帝本人就是一位极其平庸的君主,他在位的四十余年中恪守“祖宗家法”极其保守,在时代逐渐发生变化的十七十八世纪,他的保守也是后来清政府衰败的原因。

而“能干”的奕䜣在大臣们的心中“变革创新”的印象极其深刻,道光皇帝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从他个人心理出发,奕詝虽然才华不及奕䜣,但是他贵在“老实守成”,能继承祖宗留下来的事业,不致有变。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奕詝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获得了皇位的继承权,却是他悲剧的一生的开始。如果当时的世界还是一成不变,那么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议,同他的父亲一样安安稳稳做个“道光皇帝第二”。然而那是一个充满了变化与动乱的世界,没有雄才大略,怎能握住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的舵盘呢?

太平天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处理结果前文已有讨论,他出台的政策都以失败告终。在咸丰时期出现的“厘金”、湘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都是利于时局的政策或者机构,然而咸丰从心里对这些政策是不情愿的。

在用人方面,地方大臣中最信任的莫过于后来客死印度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然而正是由于其人刚愎自用,在广州期间与英人一系列的交涉失败,使得英法联合发动对华的战争,最终导致咸丰出逃热河,回到京城的时候也只能是躺在棺材里。

而他一味打压的曾国藩却最终镇压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了半个世纪。他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即成立以肃顺为首的八位赞襄政务大臣,其中的七位也在他驾崩73天后被他的妻子和弟弟送去陪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