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还分套数(也称散套)、带过曲和小令三种形式。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杂剧。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一统天下,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概括说来,元杂剧之所以兴盛的社会原因是元代取消科举,文人没有政治出路,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金元时期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增加,对于文化的需求增加,对于戏剧艺术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文学内部的原因是: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元杂剧是把歌曲、舞蹈、宾白、表演结合起来的舞台艺术,一般由四折一个楔子构成。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构成。

文学史上有“元曲四大家”之称,指的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一一介绍他们:

关汉卿

关汉卿在1234年前出生于解州(也就是如今的山西省运城),汉卿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他的字,号已斋。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是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也最多。现在留存下来的杂剧有18部,但已知他写有67部,其中最著名的元杂剧是《窦娥冤》,也写有很多历史剧,如《西蜀梦》、《单鞭夺槊》、《单刀会》等,散曲小令《不伏老》也非常著名。

白朴

白朴,在1226年出生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本名白恒,字仁甫,后来改名为白朴,字太素,号兰谷,白朴一辈子没有进入官场,但是他在江湖上是著名的杂剧作家,其代表作有《天净沙·秋》《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马致远

马致远,在大约1250年间出生于元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元代的著名杂剧家、作家、散曲家、戏曲家,后来被人们赞誉为“马神仙”,所作杂剧已知有15种,散曲120多首,马致远的杂剧代表作有《天净沙·秋思》《汉宫秋》等等,其《汉宫秋》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另《天净沙·秋思》被后人称作“秋思之祖”。散曲中套数和小令各有《秋思》一篇,均极其精彩。

马致远年轻的时候,命途多舛,仕途艰难,晚年因为不满当时的朝政,而选择隐居在田园生活,传说他死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

郑光祖

郑光祖在元初年(1264年)出生于平阳襄陵(如今的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字德辉,汉族人氏,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和杂剧家。郑光祖因为在小时候经常受到喜剧艺术的熏陶,所以年轻时就非常热衷于杂剧活动,他所创作的元曲在当时特别出名,如《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最为举世闻名的是《倩女离魂》,郑光祖除了擅长写散曲以外,还经常写一些小令、套数等等。

除元曲四大家外,王实甫的《西厢记》更著名,有“西厢记天下夺魁”之说。该剧结构宏大,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主题新颖突出。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