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一般中国历史教科书上,总是将元代列为中国朝代之一,也将成吉思汗建立霸权以后的蒙古大帝国,当作中国的帝国。这一论点,有许多需要考虑之处,不能承袭旧习惯,将这一个外族征服的时代,当作中国的朝代历史。

忽必烈在中国建立元代,等于是自成格局,在他治下的汉地部分,可以称为“中国”,他的朝代,可以是中国列朝的一部分。朱元璋建立明代,在中国历史上,元代终结了。但是蒙古人在旧日“腹里”,并没有被中国人取代。后元或是北元,继续存在。明代的中国,与蒙古之间建立了从东到西的边墙,这就是万里长城。许多人以为,这一条长城,就是秦始皇时代建立的边塞,其实,明长城划下的边界线,比较秦汉的边界,更向南收缩。

假如我们将大蒙古帝国,与忽必烈以后的元代分别处理,则蒙古征服的大部分地区,其历史不在中国进行。中国人不能将蒙古人征服的后果,揽为己有;也不必将忽必烈以后的元代,当作中国以外的历史。

元代的“二元”统治

元代统治中国,有相当部分,承袭了辽、金统治北方的方式。虽然,最初他们曾经打算将整个中国转变为广大的牧地;后来知道,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并不适于放牧,他们才搁下这个政策。元代的政府,终于逐渐倾向于两元的统治,一方面有不同来源的“签军(探马策军)”驻防在中国,以维持征服者的控制;另一方面,延续中国人传统的州县体制,相当程度地接受汉法,统治中国。这种二元制度,在辽、金也都执行过,只是元代中国,在南宋灭亡后,整个的中国疆域,都处于这一“二元”体制之下。

先说元代的中国人口结构。金代的政策,曾经将大量的汉人人口,迁往东北地区,女真的老家,补足他们男丁在外征战的劳力不足。女真的战士,以猛安、谋克驻防制度,在中国各地戍守;那些万户府辖下的女真和草原来的人口,相对于前面所说,移往东北的汉人,等于是内、外人口的交换。元代的中国,也有大量的“签军”,有的来自草原,有的来自西域,甚至有的来自今日中东地区的当地人口。例如,最近乌克兰附近的克里米亚事件,当时那里的人口,就有一部分签发戍守在元代的首都附近,称为“阿速卫”。今日云南,还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他们也是从中东近东,进入中国的“签军”后代。

族群同化,也是改变人口结构的情况之一。辽、金时代,就有许多汉人的地方武力,不属于中国管辖,自成势力;辽、金收编这些武装力量,给予“公”“元帅”等封号。元代承继这一传统,单单以河北、山东,真定至东平之间,就有十余家汉军“元帅”,他们长期与征服者合作;只要征服者不进入他们的地区,他们也愿意跟随征服者参加南征的任务。这些胡化的汉人,处于胡、汉之间,乃是人口中归属模糊的另一类。

除了因为政治因素移动的人口,还有蒙古与中亚、中东之间,因为贸易,波斯人、阿拉伯人、犹太人,(中国通称为“胡商”)大量地移入中国。今日南方的通商口岸,扬州、泉州、广州,都有一些家族是这些胡商的后代。经过同样的通商路线,许多汉人也因为贸易,进入东南亚,甚至于越过马六甲,进入印度洋。明初郑和下西洋,所经各地,几乎都有中国人小区;他们不是在明代才开始迁移;那些早期的移民,可能是在元代就纷纷移入广大的海洋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