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08 来源:hao86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说起司马昭,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出自曹魏的高贵乡公曹髦。司马师废除曹芳后,拥立了曹髦做皇帝。不甘心做傀儡的曹髦,总是找机会想夺回权力。公元260年,曹髦秘密召集尚书王沈等人向他们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话,要决定率军讨伐司马昭。没想到的是,王沈等人出去就向司马昭告密,最终被司马昭的党羽贾充等人杀害。自此,司马昭就有了杀主、欺主的恶名,成了野心家、篡权者的代号。这句话表面上看上去完全没有问题,可凡事都有两面性,其实司马氏代魏是必然的结果。

司马氏的民心

公元226年,魏明帝曹叡登基。曹叡上台后大兴土木,闹得民怨沸腾。等到齐王曹芳继位后,更是荒淫无道,宠信小人。而等到还算靠谱的曹髦继位后,司马昭面临的处境已同曹操和汉献帝一样。百姓和大多数臣子只认司马氏,不认曹魏。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昭只能一步步向前走。

司马氏经过司马懿父子三人的努力,已收取了曹魏的民心。公元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昭继位辅政。期间,他励精图治,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修改律法,减轻惩处。在经济上,废除苛捐杂税,提倡节俭,兴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废除民屯制,改为军屯制,提高了耕种的积极性。饱受战乱之苦折磨的人,当然会选择安稳生活,民心已然归附。

司马昭的武功

在军事上,高平陵之变的动乱,让雍、凉之地遭受蜀汉姜维等人的攻击。司马昭临危受命,负责镇守关中。邓艾、陈泰等人在他的率领下,解除了关陇危机。公元253年,蜀汉丞相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掌权兴兵攻关陇。司马昭再次赴关中,击退姜维的进攻。这两次军事行动,都为司马氏的稳定时局起了一定的作用。

司马昭刚执政时,姜维与夏侯霸联合攻打雍、凉之地,被陈泰、邓艾等人击退。两年后,诸葛诞杀死乐进的儿子扬州刺史乐綝,据淮南反对司马昭。当时,诸葛诞遣质子到吴,请得东吴派全怿、全端、唐咨、文钦等人率军增援。为了应对诸葛诞声势浩大的联军,司马昭亲自率领26万大军征讨。

此战中,司马昭采用“围点打援”的策略,让诸葛诞据守的寿春很快成了一座孤城。司马昭又用攻心战术,让城里的叛军发生了内讧,矛盾重重下,诸葛诞杀死文钦,让文钦之子文鸳、文虎为报父仇投靠了司马昭。城中叛军看见司马昭连文钦之子都能不计前嫌,加以重用,于是纷纷投降。司马昭看时机成熟,发起猛攻,最终斩杀诸葛诞,平定淮南叛乱。

当时,东吴援军大多被俘虏,有人向司马昭建议全部坑杀。司马昭未能同意,反而把他们迁到三河安置。司马昭还以只诛杀首恶的原则,放过了跟随诸葛诞反叛的大部分人员。这样的政策下,让吴地的百姓心生好感,为以后的晋武帝平吴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平蜀的谋略

平定诸葛诞叛乱后,司马昭休养生息,养兵修甲,积极备战。公元259年,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君臣之间关于吴、蜀先攻打谁争论不休。大部分大臣都建议先攻打东吴,其中包括邓艾。司马昭认为要攻打东吴,必须打造战船,疏通水道,工程浩大。而且南方潮湿,军队南下,必定水土不服,易产生瘟疫。如果先取得蜀汉之后,顺江而下,水陆并进,攻打东吴就更容易。再加上蜀汉姜维掌权后,连连对魏作战,败多胜少。刘禅不理朝政,昏庸无能,宦官黄皓窃权,朝政腐败。蜀汉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难,朝不保夕。

于是,司马昭力排众议,制定先灭蜀后平吴的战略。行动前,司马昭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做出要伐吴的姿态,迷惑东吴不敢轻举妄动,使蜀汉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在人事上,司马昭任命军事才能高超的钟会、邓艾两人,让钟会担任主力统将,让反对伐蜀的邓艾率领偏师牵制姜维。此战中,姜维被邓艾牵制,钟会乘机攻克汉中。姜维退守剑阁时,邓艾偷过阴平小道直取成都,兵临城下。最终,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司马昭灭蜀汉时长不过三个月,这么快就成功,充分证明了司马昭战略的正确。刘禅投降后,钟会打算再次割据蜀汉反叛司马昭。司马昭一边安抚钟会,一边调兵遣将,派贾充入汉中,自己亲率10万大军驻守长安,坐看蜀中风云,当时,钟会率领的将士都是中原人士,满怀胜利封赏归乡的心情,多不愿当叛军。蜀汉灭亡后,蜀地百姓又多恐惧于朝廷大军。最终结果是仓促起事的钟会、姜维被乱军杀死,邓艾也被监军所杀,蜀中局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