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1186年,一夜春雨过后,陆游的两句诗成了千古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诗中的深巷就是现在杭州的孩儿巷;而戴望舒著名的《雨巷》,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走过的雨巷,曾经有无数条横亘在杭州的雨中。
01.
杭州,旧称临安。位于钱塘江的北岸,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龙门山和会稽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凭借并吞六国的余威,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出游东南,十一月到达钱唐(杭州古称)。船队到达钱江岸边时恰逢潮涨,面对汹涌的滔滔江水,秦始皇命人将大船缆系在宝石山下的一块巨石之上,自己登上峰顶眺望渡江的通途。就这样,二千二百年前秦始皇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脚印留在了杭州的土地上。
公元589年,隋文帝废钱唐置杭州,"杭州"作为地名延用至今。
公元591年,杨素建杭州城,周长三十六里九十步,城垣东临盐桥河(今中河),西濒西湖,南达凤凰山,北抵钱唐门,东划胥山于城外,西包金山、万松岭于城中。设有钱唐门(至清犹存)、盐桥门、炭桥门、凤凰门。公元610年,隋炀帝令开凿京口(今江苏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长800余里,宽10余丈,能通龙舟,并在沿途设置了驿馆。杭州是大运河的南方起始点,是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其政治与经济的重要地位突显了出来,为杭州日后成为东南大都会奠定了基础。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杭州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打动了白居易,令诗人吟诵不绝。此后,杭州和西湖便成为了历代诗人歌唱的对象。
五代十国时,杭州是吴越国京城,改称西府。这是杭州作为帝王之都的始,也是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西府城是在隋唐州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内有子城(即王城),外有夹城和罗城,共三重,规模宏伟。吴越王钱氏曾先后两次扩建杭州城,"钱氏发民夫二十万及十三都军士筑杭州罗城,周七十里。"使杭州城区扩大了一倍。雷峰塔和宝石塔就是在吴越国时期建造的。这两座塔一南一北,极大地丰富了杭州城市的轮廓线,使西湖山水与杭州城区遥相呼应,婀娜多姿,树立了杭州江南水城的特色。
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克汴京,开封沦陷,二帝被俘,北宋的统治在靖康之耻中结束了。靖康二年五月初,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以临安(今杭州)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都临安,称“行在所”。杭州就这样成为了南宋的京都。
02.
南宋,是在吴越子城基础上修筑皇宫,"周回九里"。同时"外城大有更易",临安城比吴越国时期更为扩大了。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开始,南宋政府在吴越国都的基础上扩建宫城及其东南的外城。宫城又称"大内"或"皇城",位于凤凰山麓,北起凤山门,南到钱塘江边,东止候潮门,西至万松岭,城周约九华里,乃就吴越"子城"改建而成。
南宋临安城为何偏在南边?因为,南宋初年的国力还比较匮乏,内忧外患,凤凰山是五代吴越国的都城和北宋杭州州治所在,具备建造皇宫的物质基础。而且从军事角度考虑,临安城南部地势较高,便于修筑楼台瞭望城内外情况。还有,丽正门的外面就是钱塘江,建在这里可能考虑到如果打仗失败的话,渡江往南跑也很方便。(毕竟有过两次离开杭州往绍兴跑了回来的经历)南宋王城就是依山而建。地图上可以看到西部是没有城墙的,因为山较陡,利用了陡峭的山体作为王宫的城墙。
另外,南宋临安城经考古发掘,城南宫门丽正门、主要宫殿、皇城北宫门和宁门并不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表明南宋皇城并没有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根据史书记载,皇帝有重大出行活动,一定会是从丽正门出来,绕一圈,所以,一般皇宫南北这两个门要对称,但是南宋王朝不是。这与我国古代绝大多数皇城宫殿建筑有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的格局不同。不仅如此,南宋皇城的布局,城池的修筑,与北宋东京城形成巨大反差。
北宋宫城位于东京城北部,完全符合坐北朝南的布局规范。城池高大方正,几乎没有一段曲折蜿蜒的城墙,所有宫殿汇聚宫城中,完全没有跳出宫城另建的宫殿。
城池的修筑,与北宋东京城形成巨大反差。
03.
南宋临安城的这些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政治比较开明,政治开明了以后,经济文化才能迅速发展。
以西湖为例,西湖在经过唐宋以来的疏浚和整治后,到了南宋时,其繁华达于顶点。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所谓"西湖十景",即在此时形成。
南宋还先后建造了聚景、真珠、南屏、集芳、延祥、玉壶等御花园,遍布于西湖之上及其周围,正是"自六蜚(皇帝车驾)驻跸,日益繁艳湖上;屋宇连接,不减城中。有为诗曰:'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其盛可想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