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02 来源:hao86 狄青之死 狄青 北宋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欧阳修确实对狄青多有贬低,说他脸上有黥文,犯过国法,说他读书少,易为煽诱,但与此同时,欧阳修也直言狄青“未有显过”,意思就是没有犯有明显的过失。所以,欧阳修自始至终只是请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既没有要求严惩狄青,更没有以莫须有的罪名栽赃陷害。

后值西夏犯边,狄青自请去前线支援,被任命为指挥使,统领一支约五百人的精悍部队。西北苦寒之地,敌人又是凶悍的西夏军,当时北宋将士们普遍畏敌如虎,唯有狄青斗志昂扬,手下士气高涨。据记载,每次宋夏交战,狄青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并且披头散发,头戴面具,青面獠牙,状貌狰狞,气势恢宏,屡战屡胜,深为西夏所忌惮和敬畏,称其为“狄天使”。

到了明朝,人们对欧阳修弹劾狄青之事,仍普遍持肯定态度。比如,著名散文家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编者)就称赞欧阳修此举是在“回护狄公”。为什么这么说呢?狄青以武将身份任枢密使之职,打破传统,不为主流所容,遭到嫉妒和猜忌是必然的,如果久居高位,难免遭致祸患,下放到地方反而可以保全他的性命和声誉。

但是,说欧阳修陷害死了狄青,却是有待商榷的。《宋史·欧阳修传》记载:“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藉藉。(欧阳)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这则记载的意思就是:狄青担任枢密使期间,威名赫赫,谣言四起,皇帝有些担心,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上书建议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外放到地方做官,目的则是保全狄青,而非陷害。

《宋史》评价狄青说,他为人谨慎寡言,既能赏罚分明,又能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即便是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屡建奇功,其中尤以皇祐五年上元节(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

首先,欧阳修带头弹劾狄青,是确有其事的。《宋史》记载,谏官对狄青多有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暗示狄青有不臣之心。欧阳修本人也连续上了三道奏疏请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

狄青之死,不是他自己的错,也不完全是文官集团的锅,而是源于时代的局限性。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便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武将只可有统兵权不能有调兵权这是太祖祖训,也是宋朝得以长久安于内的本质原因。狄青触碰了这道底线,所以文臣惶恐,皇帝猜忌,便注定了悲剧。这是时代之殇,无奈之果,只是可惜了忠君爱国的一代名将,竟然以这种方式悲惨落幕,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所谓陷害,即无中生有,编造是非构陷贤臣。那么,我们就具体谈看看欧阳修在弹劾奏章中怎么说的,是否有陷害狄青的言辞。欧阳修所上的三道奏章分别是《论狄青札子》、《论水灾疏》和《论水灾疏灾之二》,前一道陈说狄青任枢密使的危害,求情罢黜,后两道把京师水灾联系到狄青身上,与说狄青家狗长犄角异曲同工,以现在的眼光看都是封建迷信,万万不可信、不可取,但古代却十分普遍,是历朝历代谏官的惯用说辞。

狄青一生南征北战、戍边御敌,所向披靡、战功赫赫,正是因为有狄青的存在,西夏才不敢轻举妄动,北宋才得以长期国泰民安,他本人则因战功名声大振,不断升迁,官至枢密使,宋仁宗称其为“朕之关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