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的这句话,为中国的士医生和念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元好问歌颂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疆域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间,盖纷歧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立德立功立言,范仲淹一生成就特殊。而先辈留下的良好家风,让范氏一族百年来长盛不衰。

勤俭节约,清苦忍穷

勤勤俭俭、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范仲淹慨然有天下之志,一生轻财好施,清廉为官,清白做人,而自己和家人却始终过着十分简朴、清贫“忍穷”的生活。他说,如果一个仕宦能做到“忍穷”,可免一人一家之祸;如果所有仕宦都能“忍穷”,则可以免去政权颠覆之祸。

范仲淹在任满广德军司理参军去职时,“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厥后谋划边事,朝廷犒赏金银许多,他却全部门给将佐。他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纵然做了高官,家庭的待人接物和日常生活仍然像已往贫困时一样,大人小孩从来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的快乐,“妻子仅给衣食”。范仲淹死后没有余财,以至入殓时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丧葬用度全靠他的朋侪凑集。

范仲淹不仅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且经常以颜回家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故事来教育子侄们。他在给朱氏兄弟写信时说:“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范仲淹二儿子范纯仁即将完婚的时候,由于女方家境很好,要陪嫁罗绮帐幔,范仲淹听说后很不兴奋:“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敢持归吾家,当火于庭!”范仲淹说,我们家向来以节俭为家训,若用罗绮这样高等的丝织品作帐幔,岂不乱了家规?这话传到女方,便取消了陪嫁罗绮帐幔的计划。

正是在范仲淹的言传身教下,儿孙们都廉洁朴实。二儿子范纯仁,从一介布衣到官极宰相,始终“廉俭如一”。《宋史》评价说他:“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亲戚朋侪向范纯仁请教,范纯仁回覆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范仲淹三子范纯礼也像他的父亲一样自奉俭约,平时寡言端坐,不见喜怒之色。他的侄孙范直方初仕平恩县主簿(在今河北省内),范纯礼就问他:“尔行装几担?”其时范直方新婚未久,就如实告诉他:“有十担。”范纯礼说: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刚走上仕途,上任之初就有十担行李,如果恒久仕宦,不知要带几多担行李赴任。我曾经知遂州,赴任时所带的行李也只有三担,最后离任时还是三担,您这显着是在给我们范氏家族抹黑丢丑嘛。从中可见范纯礼对子孙“清苦俭约”教育一样很是严格。

正是范仲淹“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其清廉为官、清白做人的操守为世代所敬慕。

谦恭自律,不营私利

范仲淹一生不仅过着清贫忍穷的生活,而且始终谦恭自律,不谋私利。

他在给苏州同父异母的兄长范仲温的信中,再三嘱咐要教育子侄们遵纪守法,严格自律,不要找地方政府的贫苦,不要纵容乡亲四邻到我这里来做生意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汝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为好事,以光祖宗”。

他在给朱家子侄们写的信中说,我在政界多年,凡遇到有利益的事,总喜欢遐想到已往贫穷忧患的日子,不去伸手,不去贪敛。我多次遭受挫折和攻击,为什么没有被治罪得祸,每次都能转败为功,是因为我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能经得起清贫的磨练,能够廉洁自律,没有贪赃的罪名,没有行贿的嫌疑。

“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是范仲淹终身坚守的为官原则。在临终前他给天子上的《遗表》中,没有一字提到小我私家和家庭需要“照顾”,没有向天子提出任何私人要求,其“遗奏不干私泽”。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这样评价他:“范公正日胸襟豁达,毅然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范仲淹念兹在兹君主和黎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始终将自己的运气与国家和人民的运气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体恤民力,体贴民苦

范仲淹以天下之心为心,详细体现在他先民之忧,解民之困,赈灾济民。

宋仁宗明道二年,东京、江淮一带大旱,又继之以蝗灾,大批黎民流亡。范仲淹对灾民深表同情,立刻上书,请求仁宗天子立刻派人到灾区赈济灾民,可朝廷很长时间没有接纳行动。范仲淹便直面君主,指出:“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今数路艰食,安可置而不恤?”范仲淹衔命抚慰江淮。他每到一处,便开仓赈济,减轻民众肩负,使灾民得以休养生息。“所至开仓赈之,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

宋仁宗庆历五年十一月,范仲淹诏罢所兼四路帅职,改知邓州。庆历六年,范仲淹至邓州。在任期间,范仲淹孜孜民事,心系黎民。值邓州秋冬旱情十分严重,“今秋与冬数月旱”,“自秋徂冬渴雨雪”,他实时向朝廷陈诉灾情,并亲自领导黎民凿井寻泉。

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以其父亲为模范,不仅体贴族人,而且心系黎民痛苦。《宋史》纪录:“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过庭录》卷一纪录范仲淹三子范纯礼(右丞)关于修曹后山陵应惜民力的故事。范纯礼知永安军(今河南巩义)时,宰相曾公亮主持修建仁宗曹皇后陵寝,有司科敛甚急,乡闾骚然,“董促郡县甚急”,严重破坏社会稳定,独范纯礼以“山陵所在,财用已羡二倍,民力竭矣”,不愿衔命,他说:“某非至愚病风,岂有臣子坐视君父者,朝廷抑亦取办而已,然诸司甚不体国。”曾公亮终于采取了范纯礼的意见,不再大修山陵,并奏请朝廷擢升范纯礼任三司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