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提起马援,不少熟悉汉朝光武帝时期的历史爱好者不免津津乐道,即使是不了解历史的人可能都多少因为《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五虎上将马超而知悉伏波将军马援的名号。马援戎马一生,可谓老当益壮,为国忠心耿耿。然而作为生活在历史上被称为“用柔治,保全功臣”的光武中兴的武将,马援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马援其人

马援是东汉初期的一位名将,生于王莽篡汉时期,据考究,其先祖是战国时期名震天下的将军赵奢。赵奢被封为马服君,后世子孙为纪念其战功,皆以马为姓。

马援是个年少时就有大志向的人,而且似乎挺有经商头脑,根据历史记载道:

《后汉书》:”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

“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况,欲就边郡田牧。

而且马援是个很关心国家、社会的人,他意志坚定,希望能赶紧结束王莽政权末年的乱世,比如他就常对宾客说要老当益壮,这也是后世大诗人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原型:

《后汉书》: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他希望弃商从戎,拯救生民,可以说,马援是个很有家国情怀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马援开始掀开了他建功立业的一生,对于他来说,选择和努力一样重要。该选择追随隗嚣、公孙述等人,还是追随“位面之子”刘秀成为他最大的难题。

三、马援的择君之路

(一)选择前后

其实,马援面临的选择如果放到当时的战争背景来看,就是选择要参与军阀割据还是选择全国统一。当时马援在驻守西北期间,效力于隗嚣。从地理位置看,隗嚣占据了中原以西,公孙述则占据了西南地区,刘秀则在河北登基,占据了中国东部。为了坚定自己的选择,马援受隗嚣之令,到访了公孙述和刘秀。

马援发现,公孙述可谓井底之蛙,不思统一全国,消除纷争,只希望偏安西南,当个土皇帝。而刘秀则可谓开诚布公,诉说了一统天下、光复汉室、平定宇内的雄心。马援认识到:

《后汉书》:“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马援发现隗嚣举棋不定,在多次劝说无果后,光武帝刘秀亲自带兵征讨隗嚣,很快击溃了他。马援则作出了他的选择,效忠于光武帝刘秀,进一步帮助刘秀扫清一统全国的其他障碍,比如担任陇西太守,负责抚平羌族的情绪,并率领军队平定判断,最终使得陇西地区安定。

(二)选择对他个人命运的影响

上文提到,马援的选择有他年少时志向的影响,也有立足于当时天下乱世已久,民心思定的历史潮流。马援当时就认识到了历史潮流从乱世走向一统的变化:

《后汉书》:四海已定,兆民同情。

马援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他选择君主的事情看,就充分体现了他对军事割据与全国统一的清醒认识,体现了他对统一大业的追求。这个选择在前期看是良臣明主的佳事,也使得他功成名就。

四、马援悲剧的前因后果

要考量马援的悲剧,我们得先看看光武帝刘秀在建立政权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裁军收兵、发展经济的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有感于西汉末年军阀割据,因此十分重视军权的统一与集中。光武帝刘秀从公元30年起,就开始剥夺地方军权,废除群国的都尉官、下诏裁军、缩减军吏,还兵于民。而且,在名将吴汉平定了西南的公孙述势力后,国家基本已经统一下,刘秀开始裁撤左、右将军的编制。这表明了刘秀开始要发展地方经济了。

当时的重臣贾复与邓禹率先领会到光武帝调整的国家战略意图,开始积极协助刘秀发展国家经济和教化工作。

《后汉书》: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

当时大名鼎鼎的“云台二十八将”中除部分统一前去世的外,大多数都选择了功成身退,或主动或被动交出了军权,积极响应了光武帝发展国家经济的整体战略。而马援却偏偏做了与大多数人相反的选择。

(二)马援的选择

马援的选择与其他开国功臣大相径庭,居然是不断主动请缨作战。我们无法判断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说说当时的情况:

公元42年,马援在受光武帝命令平定交阯郡的叛乱后,被光武帝封为了新息侯,食邑达到了三千户之多。在当时马援在士兵中声望颇高,甚至达到了“吏士皆伏称万岁”的地步,这其实就已经为悲剧埋下了隐患。

马援颇有“死于边野,马革裹尸”的豪情,在其平定交阯郡的一个多月后,匈奴和乌桓开始联合向当时的扶风地区(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马援自然是当仁不让向光武帝请兵出征,结果匈奴乌桓联军看到汉军到达,就赶紧撤军了,马援军只好无功而返。

可以说到这时,如果马援肯主动解甲归田,应该说整体选择还是合适的,悲剧并不会发生。可惜马援戎马一生的心并不允许。

(三)马援的悲剧

到公元48年,南方的武陵郡的蛮夷叛乱,马援虽然已经年超六旬,依然请缨出战。这时候光武帝或许出于怜惜,更多可能是出于马援想牢握军权的不满,拒绝了马援的请求。哪知道马援居然在光武帝面前披甲上马,显示自己仍能征战,光武帝只好允许他出战了。

不过从出站的将领搭配,可以看出光武帝打算对马援动手了。光武帝安排了马武和耿舒作为马援的副将,偏偏这两个人就都与马援不和。应该说,光武帝这个安排是很有帝王明君的风采的,是光武帝故意为之,以防止马援长期占据军队指挥权,拥兵自重。果然大军前进到下隽县时,耿舒与马援在行军路线上产生争议,双方争执不下,只得上报光武帝。恰逢此时,该地天地酷热,军内瘟疫弥漫,马援也身染重疾,部队行军滞缓。耿舒还向光武帝告状说,因为马援不肯采取兵贵神速的方针,有意停留,不然早就已经大获全胜了。

光武帝派遣了女婿梁松去责问马援,谁知道马援已经病逝于军中。梁松本与马援有旧冤,就向光武帝说马援故意进军滞缓。于是,光武帝则:

《后汉书》:“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

据历史记载,当时京城中不少人都上书说马援在南征时搜刮财宝,刘秀更加震怒。但这事的前因却是马援在南征交阯的时候发现当地的薏苡仁可以治疗筋骨,遏制邪风瘴气。于是马援就拉了满满一大车的种子回京。谁曾想,京城的不少人都以为马援南征运回南方的一大车珠宝,却吃独食,不肯分给他们,心中自然怨恨。

可叹马援戎马一生,落了个被剥夺侯爵、草率下葬荒郊的地步。

五、马援悲剧的真正原因

其实,看到这,我们如果从马援罪名来看主要是两点,一是进军迟缓,二是私自搜刮财宝。但是以当时马援的功劳来看,显然不至于被剥夺侯爵、草率下葬的地步,这说明这其中必然有其他的真正原因:

(一)公然多次主动请缨挑战了光武帝的国家战略

应该说,在前期马援的请缨与光武帝的统一大业的利益是非常一致的,这也造就了双方如鱼得水的局面。但是到后期,马援的主动请缨就与光武帝的国家战略相违背了。马援越是主动请缨,就越是让光武帝不满。尽管马援或许有粉身碎骨以报光武帝知遇之恩的动机在,但是却极端地挑战了光武帝偃旗息鼓、发展经济的国家战略。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最重要的是尽快停止战争,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让国家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由此可见,马援的多次主动请缨行为实际上将他和光武帝的利益切割的越来越远,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二)客观上对兵权的掌握阻碍了光武帝的军权一统

上文提到光武帝刘秀非常重视军权的统一,对军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极为看重。而马援由于常年领兵在外,加之在军队中声望颇高,甚至于产生了所谓的万岁呼声。这些事情都让光武帝对马援是否会拥兵自重产生怀疑,到后来这种怀疑越来越强烈,就导致了光武帝在马援出征武陵群时从副手上安排了“马援”,导致了马援最终的悲剧。

六、结语

马援一生刀光剑影,有感于天下纷争,追随光武帝立下不世功业,西破羌族,南平交阯,北慑大漠,甚至于病逝于远征武陵途中,可谓践行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志向,可叹虽然马革裹尸还,却因挑战了光武帝时期的国家战略而死后不得善终,徒留后人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