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邓艾、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

邓艾、钟会,一个是草根出生,一个是高级“官二代”,虽然出身不同,但两人才智都是旷世奇才,他们的功绩和名声都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反叛好像全无章法。

司马昭分而治之,安排贴身监视

司马懿高平陵兵变之后,淮南连续发生三次叛乱,分别是王凌叛乱,毌丘俭、文钦叛乱,诸葛诞叛乱。所以到司马昭掌权之时,对于任何拥有重兵的大臣本质上都是不信任的。

司马昭发动灭蜀战争,分三路进兵,邓艾、钟会、诸葛绪各领一路。非常诡异的是,这次攻蜀战争,并没有明确总指挥。官衔是邓艾最高(征西将军,西线战区司令),但主力是钟会(镇西将军,西线战区副司令),诸葛绪(雍州刺史)既不听邓艾的,也不听钟会的,最后被钟会诽谤失去兵权。

《三国志》记载,“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从字面看,是司马昭亲自担任总指挥,三路兵马都分别听命于他。

由于邓艾在战前曾屡次反对攻蜀,司马昭还派了自己的近臣师纂(大将军司马,即大将军府的军事主管,和管行政的长史平级)到邓艾军中,担任司马,实际上是监视邓艾。后来当邓艾有不臣之举时,师纂也确实向司马昭进行了举报。

因为没有一家独大,每支力量在做事时都要考虑左右的掣肘,当然反叛的难度就增加了。

将士妻儿都在北方,无人跟从

对于是否担心钟会拥兵自重,割据叛乱,司马昭曾经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说法,大意如下:倘若西蜀被攻破,亡国之民惊慌恐怖,就不足以与他们图谋起事了;中原的将士各自都想着要回家乡,就不肯与他(钟会)同心协力了。倘若谋反作乱,只会自取灭族之祸罢了。

曹魏的军事制度,将领士兵的妻儿在后方是基本属于被监视居住的,如果士兵在前线叛逃或者畏战,妻儿都会被牵扯处罚。特别是高级将领的妻儿,更是严格监管。因此大规模地跟从邓艾、钟会的基础就没有了。

王凌起兵叛乱前,就曾安排人把自己儿子王广从洛阳接出来。

从史实看,邓艾的部将在钟会派卫瓘抓捕邓艾过程中,并没有站在邓艾这一边,邓艾连抵抗的机会都没有,就束手就擒了。钟会发起叛乱后,高级军官也没有跟从钟会,以至于钟会只能把所有的高级军官都软禁起来,最后这些军官和外面的士兵里应外合发起暴动,乱军中杀死了钟会、姜维。

邓艾、钟会自视过高,缺乏私家势力

钟会在军中基本没有根基,攻蜀之前他一直在京任文职,做过司隶校尉等职务,临攻蜀才被任命为镇西将军。他的父亲钟繇虽然位居三公,但从未管过军事,在军中也无根系。因此钟会在军中基本没有私家势力。

而且,钟会在出兵汉中的路上,居然因为道路没有铺好,就杀了先锋官许仪(许褚的儿子)。虽然有杀将立威的效果,但在军官群体中肯定也有反作用,认为钟会不近人情。钟会的主要助手胡烈(车骑将军胡遵之子)显然和他关系不佳,最后带头反抗。

邓艾也有类似情况。雍州刺史诸葛绪,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时,就和邓艾合作过(诸葛绪时任泰山郡太守)。但在攻蜀之战中,邓艾曾经希望中路军诸葛绪,和自己并肩行动,遭到了诸葛绪的拒绝。

凡是要作乱犯上,首先要有一帮铁哥们,否则只靠主将自己,即使他再算无遗策、计谋超群,也无法笼络、安定好一支军队。这是一种带头大哥的文化,就是有一帮人死跟着老大。显然,邓艾、钟会都没有这样的人格魅力,这点上还真比不过刘玄德,这么多次跑路,他的基本班底始终紧跟他。

邓艾、钟会之败,只能说他们的道行比司马懿还差的多。造反不是人人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