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说到三国后期的伐蜀之战,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实说起来,这场战争的本质,就是司马昭加快了取代曹氏的步骤,希望凭借一场大功劳来证明司马氏一族上位的合法性。

钟会能不能灭掉蜀国,说实话,司马昭一开始并没有太计较。只要伐蜀大军取得一场胜利,他司马昭再上位,就已经是名正言顺了。究其原因,曹魏虽然强大,但一直是"被动挨打"的局面。诸葛亮、姜维等人先后发动十几次北伐之战,搞得北方士族都人心惶惶。

曹氏之所以不主动出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北方士族的威胁太大,魏帝需要保证曹氏一族统治上的稳定性。但是代表了士族集团利益的司马氏上位后,司马昭便没有这个顾虑了。

也正因如此,作为士族代表之一的钟会,才能担任这支大军的主帅。伐蜀大军主要的头目有三个,一个是镇西将军钟会,是来捞军功的;一个是征西将军邓艾,实实在在的军事担当;另一个是监军卫瓘,同样是世家出身,负责充当司马昭的耳目,并监管军中要务。

但司马昭没想到,伐蜀之战中竟然突生波折,从而发生了很多意外:

首先,邓艾脱离了大军,自己孤军深入反而立下了不世奇功;

其次,钟会与卫瓘都开始攀咬邓艾谋反,司马昭为维护士族面子,只好委屈邓艾进入囚车;

紧接着,钟会这个忠诚的小老弟竟然谋反了,在整个过程中,最让司马昭想不通的便是这件事了。

最后,钟会、邓艾、姜维这三位大将,竟然被一个卫瓘直接端掉了,到了这里,伐蜀大军暂时告一段落,卫瓘带着蜀国降臣高高兴兴地返回了洛阳。

这其中,最让人疑惑的,恐怕就是钟会的谋反了。那么此时的钟会,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

"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一方面,钟会自认为功高盖主,心态已经飘飘然了;而另一方面,钟会觉得起兵之后尚有退路,他想要效仿刘备据守蜀地。按照这个说法,钟会似乎是个有野心的人。于是罗贯中抓住了这点,在小说中进行了一些曲笔描写。

如此一来,很多人以为,钟会是受到姜维挑唆,才决定反叛的。无论钟会的目的如何,他企图占据蜀地反攻司马氏,是可以确定的。但在笔者看来,钟会之所以额外再接纳姜维,是另有两个深层次原因的。

其一,姜维出身于甘陇望族,又是蜀国大将军,他在蜀人中享有很高的声望。钟会拉拢姜维,便能如愿拉拢蜀地旧臣,从而更好的统治蜀地。

其二,钟会与姜维,其实抱有相同的理想。姜维受诸葛亮大恩,对蜀国的忠诚不必多说。而反观钟会,其实也是有效忠曹魏的理想的。当然,钟会效忠的对象,不再是司马氏,而是曹氏。

很多人表示反对:在前面钟会的自述中能看到,钟会曾帮助司马师平定过淮南三叛。司马氏在上位的过程中,钟会也的确出了不少计策。但这不并代表,钟会希望司马氏能取代曹氏。

钟会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为当初的荀彧。荀彧世代受汉家恩惠,自然对汉室无比忠诚,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不惜赴死。而反观钟会,钟繇、钟会受曹氏父子大恩,得以位极人臣,钟会自然将曹氏当做了自己的"汉家天子"。

如此一来,便不难理解钟会帮助司马师的用意。这就像荀彧当年帮助曹操定鼎北方一样,都希望自己效忠的主公能匡扶社稷。荀彧忠诚汉室,他的主公却是曹操;钟会忠于曹氏,但他的主公却是司马氏。

不同的是,钟会最终选择了谋反这种手段。前面又说,司马昭发动伐蜀的用意一目了然,大军回归之后,他必然会加快代曹的步伐。钟会深受传统的忠义理念熏陶,内心自然感到很无奈。

此时的姜维,与他有同样的心理。于是,这两个理想主义者最终走到了一起。只可惜,卫瓘提前获悉了这个消息,钟会、姜维皆被诛杀。

陈寿为钟会做传时,便承认他是效忠曹氏的。与钟会同在一传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人,皆是曹魏一族的坚决拥护者。这对钟会来说,也大概算是一种另类的慰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