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史书记载道,商鞅自卫国入秦,说明商鞅他本人不是秦国人,那一个卫国人为什么要跑到秦国去提出变革呢。原因只有一个,商鞅知道,只有秦国的环境适合他那一套针对性的变革。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固然好,可如果我们不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发挥不了最大的作用。

商鞅没有选择自己的国家提出自己的方案,说明他是聪明的,也说明他是睿智的,首先不说他的想法是否在自己国家能被接受,即使被接受了在自己的国家没有成功,那他的下场也是不容乐观的。所以这个时候他选择了秦国,如果成功了他就是秦国的大功臣,如果失败了以当时秦国的实力,也不敢随意向卫国发起战争。所以这也成了"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初遇伯乐——秦孝公

秦孝公即位后,便下令图强变革,广招贤士。可以看出秦孝公在此时是非常求贤若渴的,只要有一个有才能的人来求见,并提出一些方法,他都是乐于尝试。而商鞅此时也是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此时秦孝公提供了一个改革的平台,而商鞅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自然会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亮。

如果说秦孝公成就了商鞅,不如说他们两个是互相成就,秦孝公为商鞅带来了扬名立万的机会,商鞅为秦孝公励精图治,改变国家贫弱的现状,两个人,一个人出资,一个人出力,在战国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实现了双赢。

商鞅本人的才华使然

商鞅不像那些世家贵族一样家境优渥,但他也游历诸国,饱尝人间疾苦,他深切的知道,民为本,这也是作为草根,他比那些上位者看到更多的地方。像这种既能看到底层人民的艰辛,又能看到上层领导者的忧虑的人不成功才怪。

首先上任第一步,他便是要让民众相信他能带自己走向繁荣,要记得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自己在台上把嗓子喊哑了,台下观众也不笑一下,等于说你还是在做无用功。所以他便用了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收买。怎么说呢,他命人在城门口放了十根大木头,并声称谁能抬起木头谁就能得到五十金,民众们哪里见过这样的事,平常贵族们不剥削他们都好了,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即使有人能抬起也不愿意尝试。这时候一个壮汉出来示范了,并抬起了木头,成功拿到了金子。

有了这样的例子,民众们自然对商鞅后续的做法深信不疑了。

其实这难道不是商鞅的聪明之处吗?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第一,让大家都知道了他变革这件事,第二,让大家意识到他的变革和以往的不同是,受益者变成了民众,第三,加大了宣传效果,试想,你更相信新闻说的还是邻居在闲暇之余给你透露的小道消息。不得不说商鞅很会抓住人的心理。

改革的有效措施,商鞅变法的内容

在农业上,他提出废弃井田制,实行重农桑。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井田制本来就是统治者为了巩固世家贵族们而设立的农产制度,建设初期,社会各界资源还是分配很均匀的,但是随着后期打仗战乱等,土地更多的分封给了世家子弟,等于说土地资源大部分地归咎于世家所有,这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资源分配极度不均,世家的土地大量荒废,而平民却根本没有土地种植,来养活家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极其容易发生暴乱,而平民多在暴乱中被压制,而国家打仗需要士兵,长此以往,自然会国弱民困,此时的商鞅重视农桑,农业方面可以解决平民的温饱问题,而重视采桑业,也解决了平民的衣服问题。在那个重视生存的时代,这几乎是解决了一般老百姓的经济生活问题。这对于当时的国家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经济发展。

经济上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正处于战争恒生的时期,当然需要一大批的年轻将士们保家卫国,而大多数国家还是采用世袭制,也就是父亲是将军,儿子也是将军,父亲是农民,儿子也子承父业一样。这是有很大的弊端的,你想想,世家子弟就算没有很大的军事谋略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坐到将军的位置,而平民即使战死沙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那么谁还为国家战死沙场。

一个将士之所以爱国家,是因为这个国家对他好,能保护他的利益。所以商鞅推行的"将军功"其实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将士们为国家拼尽全力,也提醒那些世家贵族,你不努力,有的是人替你坐这个位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政治的清明,可同时也为商鞅带来了麻烦,他这样做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室,而不是贵族,废除井田制,伤害了贵族的财产,奖军功损害了贵族的名望和权力。

在管理国家方面,商鞅实行统一度量和管理县制。战国时期,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往往因为钱币的价值不同,而产生分歧,这样的下场往往是双方其中一方会有损失。而统一度量之后,各地都用同样的钱币面值进行交易,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平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好的管理财政。

而管理县制则很好的划分了统治区域,在土地分封制遍布的战国时期,因为没有规整的统一,领土之前往往存在模糊化,边缘化,两个贵族之间常常因为土地分封的问题而发生分歧,进行内乱,这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极其不利,外有侵略,内有动乱,这不是任何一个统治者想看到的,而把这些领土分布成各个郡县,明确地分封给各个贵族,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是最先进也最高效的方法。

功成名就后的昏庸

我们都知道,商鞅为秦国的强大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他也在秦孝公死后被车裂,百姓争相食其肉,许多人纳闷,他无疑是秦国强大的功臣,为什么结局不善呢,原因还是出在他自己的身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的两面性,一面是它的好,一面是它的坏,我们说了那么多商鞅变法的好,我们却没有看到它给秦国带来的灾难,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秦国的军事也因为资源分配的均衡,将士们都斗志满满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秦国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收复了很多小国的疆土,而这些疆土没有落到贵族手中,落到了谁手里呢,答案是已经为权相的商鞅手里,商鞅再强大,再聪慧,他毕竟是一个凡人,他也会被权力束缚,他也会在变革的过程中犯下致命的错误,比如坑杀 七百人,以及他后期的军国奴隶主义和今天西方列强的法西斯主义如出一辙。

在这样的情况下商鞅依然坚持变法十年,可想而知,在这十年里受尽荼毒的百姓对他是极其不满的,本来只是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是一不小心就会被屠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成了每个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而其他国家也因为商鞅的军国奴隶主义不断被秦国侵略,自然也不会让他好过。所以在最后秦惠文王追杀商鞅的时候,各个国家没有一个国家伸出援手去帮助这个聪明,有头脑的谋略家。这同样微博去了我们两个道理,一个道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爹喜欢你,儿子不一定喜欢你,所以做人要给自己留一点后路,不要到最后,为他人做嫁衣。

第二个道理是"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时候都不要与人民为敌,以为人民不只能成为你的奴隶,也能成为你的主宰。要时刻坚持相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所以商鞅变法很成功,是在一定程度上,局部区域的,它带来的影响也是久远的,在那个时代,战争是实现统一的最快方法。也是最残忍的方法,可能当时的人民没有感受到军国奴隶主义的成果,只受到了其的煎熬,所以才会对商鞅恨之入骨。商鞅也用他的生命为他毕生所做的事情付出了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