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汉武帝在位时期中的重头戏还是他对匈奴发起的全面攻击。在众朝廷一众大臣以及汉武帝自身的愿望之下,公元前129年,汉朝对匈奴发起了强烈的攻击。而这场反击战争也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将近四十多年,最终以匈奴战败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匈奴损失惨重,但是汉朝为军事支持也损失了国家大部分的财政经济,甚至产生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结果。这场战争也遭到众多学者的抨击,那么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恶战究竟值不值得?

汉武帝抗击匈奴的时代背景

西汉建国初期,汉朝统治者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恢复生产和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他们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试图挽回国家的发展劣势,但是在此时他们却忽略了汉朝外部的威胁因素——匈奴。

实际上在秦朝时期,匈奴就常常进犯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影响了秦皇的统治,所以秦始皇才会大兴土木修建万里长城。而汉朝初建,匈奴也没有闲着,他们还是时常入侵汉朝边境,掠夺百姓财物,为了树立威信,汉高祖刘邦也曾带军大战匈奴,可惜死伤惨重,由此汉朝皇帝后来采取"和平政策",用和亲、纳贡来换取边境的安定。但是这种政策对汉朝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所以经过"文景之治"的发展和积淀,汉武帝终于忍无可忍,发动了对匈奴的讨伐战争。这场战争也是经过了长久的准备,但是由于边境偏远,还有战备储备的问题,汉朝无法一直取得完胜的局面,所以这场反击不得不持续了四十余年,最终汉朝实现了胜利。

抗击匈奴的战略意义

在汉朝初期统治上,统治者对匈奴实施"和平"政策,用财物、和亲,维持两者关系的稳定。但是汉朝是中原大国,而匈奴仅仅是一个游牧民族,可想而知,这种"和平政策"是将汉朝的颜面和国家尊严碾压在地。而抗击匈奴战争胜利,更是一种大国的自证,向其他国家部落宣扬了汉朝的大国形象。

而这场抗击战争的胜利,虽然没有完全灭亡匈奴部落,但是给匈奴人好好地树立了汉朝的大国威信,解决了匈奴在汉朝北方边境上的军事威胁。而且在这场战争发动的过程当中,汉朝已然与周边国家建立了某种战略联系,开通了与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沟通之路。汉朝与各个国家之间不再是封闭状态,反而可以互相通商,满足各国以及各个部落之间的需要。这对汉朝的长期发展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

抗击匈奴的战争损耗

当然,在提及汉武帝抗击匈奴战争带来"利"的同时,我们也要从反面看一下这场战争给汉朝带来的弊。比如当时就有"海内损耗,户口减半"的说法。而汉武帝也在晚年发布了"轮台罪已诏"来反省自己发动战争带来的损失,并决定后期政策转为发展国家经济。

可见当时战争损耗的确是很严重了。所以下面就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场战争所造成的国民损耗。在汉武帝之前,国家经济富强,国民生活稳定,所以他才有底气发动战争。

但是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军队需要跋山涉水进行远征,损耗了军人的积极性,而且军队出击需要财力物力的支持,所以为了支撑这场远拔战争,汉朝内部财政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几乎被掏空,之前"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养成了财富也被损耗掉了。

后来汉武帝为了能够稳定战争的军费开支,竟然一意孤行地颁发政策,搜刮百姓们的民脂民膏,使得老百姓们苦不堪言。巨大的财政压力下,最无助的还是百姓,所以一时之间,汉朝社会统治几近崩溃,还出现过多次农民起义,不过还是被镇压了。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抗击匈奴战争胜利,后来才逐渐好转。而后来学者在评定千古一帝时,也因为这场战争而没能让汉武帝入选。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场对匈奴的抗击战争是汉武帝的一意孤行,但是造成的后果却分为利与弊。从战争的战略意义上来看,攻打匈奴确实值得,但是从内部损耗来看,并不值得。没有一个很好的定论。但是历史就是这样,需要我们辩证看待,不能偏重任何一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