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带你了解《永乐大典》记载了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这样的一个历史传统。就是"易代修史,盛世修书"。也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候要修订一部历史文献,盛世的时候要修订一部典籍。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传统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部史无前例的鸿篇巨作。这部典籍收录了当时社会所有方面的资料,包括宗教,医学,政治,历史,文学,戏剧等当时能想到的所有方面。这部书,就是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说起永乐,相信大家并不会陌生。这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而大家想必也都知道,这是一位依靠政变夺取天下的皇帝。这部《永乐大典》,就是在他的命令下修订而成。虽然有着前面所提到的修书传统,但朱棣为什么会将这个可有可无的传统如此看中,以至于修订了一部两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在修订这部永乐大典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事?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永乐大典》背后的故事。

最早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于明朝永乐年间修订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其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文学,医学,神话传说,市井小说,工艺制作,武器制作以及当时所有能想到的方方面面,甚至在后来的的文物搜集中,甚至出现了一本专门讲"门"的一部《永乐大典》,其中不仅将中国从古到永乐年间所有样式的门进行了绘图,还将十九位书法大家所写的"门"字收录其中。

真可谓是应有尽有。因而这部书共分为两万两千多卷,光是目录就有六十卷。《永乐大典》是经过两千多人用了五年的时间才修订完成,其中所涉及到的大小书籍有七八千册。并且永乐大典并不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那种小型的排版,而是每一册都是长五十五厘米,宽三十厘米的大篇幅排版。像这样的尺寸的书,遍了上万册

且内容不是同样的,可见其涵盖范围之广。

从这部书巨大的信息量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书的编辑绝非是普通的王公贵族可以编辑的。只有举国之力,才能编出一部这样的巨作。而这部书,正是由明成祖朱棣命令大臣所编撰。他为什么要编撰这样的一部书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明成祖朱棣是如何当上皇帝的。由于他皇位的不正当性,所以更加需要让自己的政绩对百姓有所交代,皇位才能坐的稳固。于是,他需要政绩的支持。于是郑和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五次出征蒙古等永乐年间的事件应运而生。而编撰《永乐大典》,目的就是为了让读书人看到自己对于文化的热爱,并且想要以编撰这部书为工具,将天下读书人的目光聚焦在这部书上,

而不是讨论朱棣的皇位的正当性。

而这部书的最初的编者,是当时的翰林侍读解缙。解缙从小就是一个神童,十二岁的时候就可以理解和熟背《四书》《五经》。后来在科举中,又成为了进士。但他的情商却有些欠缺,加上自幼聪慧,被人们奉为神童,性情上也有些骄傲。但他却是真的富有才华。解缙最初编成的一版,没有得到朱棣的满意,于是朱棣命姚广孝(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朱棣的谋士,后来被称为黑衣宰相)为监制,最终第二次以将近三千人的规模,前后一共用了七年时间完成了这部书的编撰。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明成祖朱棣在处理政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五花八门复杂的问题,朱棣想要编撰一部可以找到所有方面知识的像现代百科全书一样的书籍。这也是编撰《永乐大典》的原因之一。

热衷于阅读的嘉靖皇帝

《永乐大典》在问世后,明成祖朱棣其实并没有时间去细致的看这部书。而后面的几个皇帝也对这部书没什么兴趣。而到了嘉靖皇帝,却完全不一样了。

嘉靖皇帝是这部书的忠实粉丝。每天一闲下来就看这部祖先留下的奇书。并且非常好奇为什么前代的帝王们为什么对这部书毫无兴趣。出于对这部书的热爱,嘉靖皇帝的保护非常的细致。嘉靖皇帝所看的《永乐大典》,是朱棣在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的时候所带来的一些常用的部分。还有一些留在南京的文渊阁中。但四十多年后,南京文渊阁发生了一场大火,所有朱棣没有带走的《永乐大典》都在火海中消失了。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曾经有人提出过刊印这部书,但是由于工程量巨大,最终都没有得到实行。

到了嘉靖年间,故宫也遭遇了火灾,午门和三大殿均被焚毁,而嘉靖皇帝所心爱的《永乐大典》也差点消失在这次的火灾中。于是嘉靖皇帝决定命人抄一份这部书的副本,以防止这部书再出现什么意外。

《永乐大典》的副本还没有刊印完成,嘉靖皇帝就已经先一步去世。这部书的正本,从未有人见过。今天所流传的都是嘉靖年间的副本。而据说,正本已经随着嘉靖一起陪葬了。虽然还留有副本,但副本本来就是仿照这不完整的正本所作,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战争、火灾、偷盗等一系列的灾祸后,残存的部分仅剩四百余册,不足正本的百分之四。而且若不是嘉靖皇帝出于对这部书的热爱,不惜费时费力将这部书刊印出了副本,在今天的社会可能就再也无法一睹这部书的风采。

《四库全书》与《永乐大典》

前面笔者曾提到过,易代修史,盛世修书。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进入了历史的舞台。清朝最为强盛的一段时间,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后世称为"康乾盛世",而清朝也遵循着这个道理,在康熙和雍正朝,编撰了一部名为《古今图书集成》的类似于《永乐大典》的类书(当时对今天百科全书的称呼)。

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对于这套类书的编撰并不满意,并且在笔者的认识里,乾隆是一个喜欢奢侈的君主。他所喜欢的奢侈,体现在各个方面。他也听说过明朝时编撰的《永乐大典》,于是,乾隆皇帝就打算也编撰一部和《永乐大典》一样但却更胜于永乐大典的类书。

于是,历史上另一个著名的类书——《四库全书》开始编撰,这套书是以仅存的《永乐大典》为蓝本进行编撰,内容相较于《永乐大典》也更加的多。足有《永乐大典》内容的3.5倍,共有三万六千多册,总字数近八亿字。但这部书的内容,却不像《永乐大典》那样的全面。《永乐大典》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将有利于统治的和不利于统治的好的和坏的内容全部收录其中,而乾隆时期的文字狱以及对于儒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坚持,使得《四库全书》虽然规模更加庞大,但开放性和包容性却与《永乐大典》相去甚远。

总结: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永乐大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发现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足,为了解决问题而编撰了《永乐大典》。且不论其在篡位称帝后是否屠杀了一种大臣,又或是以各种暴力手段去稳固自己的地位。他总归是明白了暴力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智慧靠实力去让别人相信他是一个好皇帝。这是朱棣最为的一个皇帝,或者说是一个封建统治者的进步之处。

相对的,乾隆皇帝所编撰的《四库全书》虽然内容翔实,但却没有做到"纳百家之言"。他的目的可能有一部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想让自己有一些出色的政绩。但乾隆皇帝的思想上的封闭性与倒退,是他不如朱棣的一个方面。

《永乐大典》在乾隆编撰四库全书后,逐渐被翰林院的学士们偷走占有,并且在后来的近代史中,《永乐大典》也越来越残缺。到今天,这部书仅剩下六十多本。相对于原来的万本,今天的《永乐大典》可谓是破败不堪。即便如此,《永乐大典》曾经的辉煌也曾让世界为之惊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