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大唐历史里唐玄宗怎么登上皇位的?作为唐朝国力巅峰“开元盛世”的开创者,唐玄宗在即位之前的命运是十分曲折坎坷的。

唐玄宗李隆基(684-761),祖父唐高宗李治,祖母武则天,父亲是武则天的幼子、唐睿宗李旦。李隆基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三。他三岁那年被封为楚王,虽然身份高贵,但大哥李成器早就被册封为太子,按常理看,隆基是当不了皇帝的。

本来皇帝之命可遇而不可求,隆基当时年龄又小,并未因此有什么烦恼。安安稳稳做个亲王,人生也十分舒服。只是在政局不稳的唐初,安稳平静的人生也不可得。

一、父亲被废、母亲被杀

公元690年,武则天废黜唐睿宗,自立为帝,国号大周。隆基与众兄弟被撵出皇宫,政治待遇一落千丈。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力提拔武氏子弟,她的侄子武承嗣被封为魏王,武三思被封为梁王。一些善于逢迎拍马的臣子,甚至上表请册立武承嗣为皇储,取代睿宗李旦的皇储地位。

此事虽然没有成行,但武则天与李旦、李隆基等子孙的关系日渐疏远。李旦家人不免耿耿于怀,颇有怨言。692年,李旦的两个妃子窦氏、刘氏入宫拜见婆母娘武则天,居然被同时残杀,连尸体都不知掉扔到哪里去了。据考证,窦氏、刘氏正是因为搞“蛊道”诅咒武则天夺睿宗的皇位,触怒武则天才被杀。

这个窦氏,正是隆基的生母。8岁丧母,这对幼小的隆基是多么残酷之事。然而他还来不及悲痛,打击又接踵而来。先是李姓皇孙(指高宗诸孙)全都被降为郡王,隆基由楚王降为临淄郡王。接着,武则天为防隆基兄弟作乱,把他们又重新接回宫中软禁起来,隆基兄弟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哪天被心狠手辣的祖母一刀杀了。

二、中宗复位,韦后弄权

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持续了九年,隆基从8岁幼童长成了17岁的青年。由于武则天的统治更加稳定,被废掉的唐中宗(睿宗之兄)也被立为皇太子,隆基和兄弟们都被放出皇宫,恢复了自由。

局势的变化一日千里。中宗成了太子,睿宗的太子位便被剥夺,改封为相王。隆基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公元705年,年老多病的武则天困卧宫中,逐渐失去对政局的控制,以张柬之为首的诸大臣发动兵变,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退位,迎皇太子中宗即位,复国号为大唐。

隆基时年21岁,在最具有闯劲最富激情的年纪,目睹了这场暴力的政变,无疑极大刺激了他的血性。

那个庄严神圣的帝位,开始变得像尘世间任何一件物事一样普通。谁说帝王只一人可做!遥想当年高祖皇帝起兵,不也是从隋家夺来的天下。

种子一旦萌芽,总会冲破重重阻力,向着阳光进发。

三、诛杀韦后,扶父夺位

中宗性格非常懦弱,即位后受制于皇后韦氏。韦氏亲眼目睹婆婆武则天专政称帝,野心极度膨胀,效法武则天逐步抓住大权,把中宗架空。韦氏之女安乐公主也效法姑姑太平公主,公开干预朝政,甚至要求中宗立其为皇太女,日后继承大位。

这一对母女空有野心,气度与才智却无法望武则天之项背,故而在皇族内部引起极大愤慨。皇太子李重俊恼恨韦后母女,策动禁兵杀死武三思父子(韦后的支持者兼亲家公)。兵变失败后,韦后秋后算账,隆基诸兄弟受到猜疑,相继被贬斥到外地做官。

隆基被贬到潞州做别驾,心有准备的他并没有因此消沉,相反却暗中和各地的实力派结交,并利用回长安参加郊祀的时机联系上了羽林军将领李多祚,还逐步与万骑营的中下级军官结成同盟,后来玄宗的心腹大将陈玄礼,便是这时与隆基拉上了关系。这些举措,都为日后有所动作逐步积蓄了力量。

710年,野心膨胀的韦后和安乐公主连中宗这个摆设也容不下了,居然下毒害死中宗,韦后公然临朝称制,企图恢复当年则天皇后当政的局面。

隆基一听说这消息,知道机会已经来临。一则韦后对羽林军的控制非常稀松,隆基勾连李多祚竟无人阻止。二则经历过武则天称帝后,朝野已是痛心疾首,决不允许再出现女人称帝。政治和军事条件都已成熟,隆基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羽林军和万骑营部分士兵,斩关攻入皇宫,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随后遍搜京中,杀死韦氏所有党羽。

兵变成功后,隆基逼韦后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让位于自己的父亲李旦。睿宗遂重新当上了皇帝。

李旦亦是性格软弱之人,如果不是隆基这么拼杀,他压根就无法重新上位。故而他即位不久,便舍嫡长子李成器不立,而立三子李隆基为皇太子。李成器自知才识和功勋远远不及三弟,也是甘心让位,毫无怨言。

四、再兴血雨,诛杀太平公主

有人未免提出疑问,隆基既然掌握了一部分武力,为什么不在政变后直接上位,反而把父亲重新推上皇位?

当时形势非常复杂,睿宗父子在多年的政治斗争中其实并不占优势,朝中大臣及掌兵的实力派并不是特别支持睿宗,在他们眼中,睿宗和中宗没有太大区别。

睿宗唯一的优势是他的前皇帝身份,他即位合理合法,朝野群臣无法反对。如果隆基直接上位,名不正言不顺,必然会引发极大抵制。特别是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的势力根深蒂固,经历几次政变丝毫未损反而更加壮大。有她挺立在朝中,隆基也不敢贸然称帝。

隆基被立为太子后,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作为睿宗的强力支持者兼同胞妹妹,太平公主在政变后也要求分享胜利的果实,在朝政决策中享有很大的发言权。这无形中侵犯了隆基的势力范围,作为国之储君、未来天子,自己一手挣来的皇位,怎容得太平公主染指。

隆基采取强硬的政策、精明的手腕、坚决的态度, 不断抑制太平公主的势力。两派逐步出现了裂痕。睿宗虽然看在眼里,却不想在胞妹和儿子之间再起争端,他两边安抚,试图缓和矛盾。然而太平公主和隆基的能力都非睿宗所比,他的努力完全无效。两派斗争也日渐白热化,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眼看来临。

太平公主先是借口睿宗立太子违反了嫡长继承制,扬言要策动群臣,重议立李成器为太子。隆基虽然着急,但又无法反驳,只能暗中准备力量,作好反击准备。

睿宗见矛盾无法调和,说不得,只好宣布退位为太上皇,让太子隆基即位,是为玄宗。由此暂时打退了太平公主的一次反扑。

但是为了照顾太平公主的面子,在她的建议下,睿宗仍然把持着三品以上大员的任免大权。朝中七位相当于宰相的官员,有四位都是太平公主的心腹。皇宫禁兵的许多将领,也都被太平收买。

玄宗虽贵为皇帝,也是无奈之极。危急之中,只好再度拿起兵变的武器。

公元713年七月,太平公主集团也按捺不住,密谋发动兵变废黜玄宗。玄宗的心腹魏知古侦获消息,密报其事。玄宗遂抢先发动兵变,杀死太平公主在禁兵中的死党常楷和李慈,又逮捕了四个宰相(皆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随后被杀死于家中。

睿宗无力管束太平公主和玄宗,对这场亲人之间的喋血之争痛心疾首。兵变后,他终于让出所有大权,完全退出政治。至此,玄宗才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