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张骞何许人也?按照《汉书·张骞李广利传》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对张骞的简洁描述,我们大致上能想象到,这是一个身长腿短的健壮矮男人,目光炯炯有神。那么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能够推断的是,他出生在汉中郡,汉族人,是一位有着强健体格的男子汉。

张骞率领的一百多人一般都是在监狱关押的犯人与无赖之徒,而不是正统家庭背景的良家子弟。张骞能够带领那些无正当职业者,表明他的能力非同般。自张骞西域探访之后,凡去西域的使臣都能以张骞的名头获得到访国家的信任。可见即便是身陷困境,张骞依然保持着诚实的品性,这使得张骞足以从不同习俗的人们那里赢得信任。

与苏武的遭遇相同,从今天和平年代的眼光看,张骞身上所最受到的苦难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么当时人们的评价又是如何的呢?一般认为,功过是由武帝一个人裁定的,不需要做臣下的加以议论。 对此我们来看一下相关记载。

历经十三年艰辛跋涉终手开辟了丝绸之路,然而张骞在官中的官职只不过是太中大夫。光禄勋(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属于九卿之一。与之相比较,太中大夫的职位比光禄勋官职低二级。光禄勋的月俸是一百八十斛;而太中大夫只有其一半不到的八十斛。由此可以推断张骞的职位绝非高官。在武帝对外扩张政策的背景下,许多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与豪门出身的贵族相比,武帝越来越注重启用有一技之长的能人。

令人惋惜的是,除了一生彰显荣耀的卫青,很少有人能善始善终安享晚年。张骞也非例外,他因跟随卫青将军立下战功而当上博望候。但却在此后的远征中因延误日期被贬为平民。在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任务中担任大行,这个官职是九卿中的一个级别,掌管少数民族。张骞为人友善,深得蛮夷爱戴,所以大行很适合张赛担任。但是较之将汉帝国的疆土远远地扩张至西方的功绩,张骞所承受的艰辛也许能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

张骞应召出使西域,究竟出于什么动机?是因为安于郎官的职位就难以飞黄腾达,所以才以未来为赌注放手一搏;还是因为讨伐匈奴在张骞眼里具有特别意义;或者是因为对从未见识过的西域的憧憬;又或者是因为抱着使命感想去未知的国家传播中国的文化?在出仕、讨伐、慷憬和使命感这四个动机中,通常人们认为其中必有一个是张骞的真正动机。

张骞第一次踏上西行之路时,事先知道途中必须通过匈奴的疆城,在那里被抓的话,就只能是凶多吉少,听天由命。因此笔者不认为张骞会为了建功立业而赔上自己的性命,单为了去见识一下憧憬中的外国,就立下必死的决心去冒险,这也不合情理,因为他并不了解西城各国的情况。另外笔者也不认为他去蛮夷各国是因为抱有传播中国深厚文化的使命。

但是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与第一次有所不同,那个时候,他虽与昆莫没有达成结盟的目标,但他派副手去西方各国,同时为展示汉朝丰富的物产而邀请乌孙的使者一起回国。从这点来看,张骞的动机中的重点是要介绍汉文化。汉武帝的第一个目的是要对付匈奴,这点毋庸置疑。但可以认为张骞在贯彻这个方针的同时,去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满足自己对异国的好奇心,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而去向西域各国介绍汉文化。

如果说张骞是一个眼光短浅的人,如纠结于建功立业,只在讨伐匈奴的战争中实现人生价值,那么从西域有着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们那里就无法赢得爱戴,同时张骞的名字也不可能像西域各国的通行证一样畅通无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