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我们在初中历史上便已经有过了接触。只是他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作用经常一笔带过,着重介绍的是张骞与苏武一般在北地受到的困苦。

众所周知,为了完成击败匈奴的战略任务,汉武帝需要与西域国家结成军事联盟,对匈奴形成包围,以实现东西夹击的态势,这个联络的使者便是张骞。

而张骞的出使很不顺利,第一次便被匈奴发现被扣留达十年之久。好不容易逃脱联系上大月氏,可是人家已经换了个草美水美的地方不愿意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只得失落的回去,归途中又被匈奴抓到,被强行拘禁一年多,最后趁着匈奴内乱终于逃出。那么张骞的历史使命就此戛然而止吗?其实不然。

一、活地图

张骞第一次虽然没有完成出使目的,但是对西域诸国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等重要信息,有了非常细致全面的掌握。在此之前,汉朝没有人对西域这个地方有过什么了解,而张骞则打开了这扇门。

这个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公元前123年的对匈作战中,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击。就是依靠张骞对地形的熟悉和掌握,在危机时刻从沙漠中找到了水源,解决了汉军的饮水困难。凭此战,张骞被封为“博望侯”。

二、再次出使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想对匈奴发动总决战,一举解决边患。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不再年轻的张骞依旧挺身而出,他说虽然大月氏不再与匈奴为敌,但是还有个乌孙国一直对匈奴怀有仇恨,汉朝可以通过重金厚礼对其进行拉拢。

于是乎,张骞被任命为中郎将,率将士三百人,牛羊近万头,钱币丝绸数千万第三次出使西域。这次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要说服乌孙国一起对匈作战,为汉军发动总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张骞的此次出使还随行了不少副使,以协助张骞做好有关的联络和情报工作。汉朝的出使队伍到达乌孙后,立即向该国王表达了汉朝的诚意。由于乌孙国的国土原本在敦煌、祁连山一线,因为不堪匈奴的袭扰被迫搬家。而当时卫青、霍去病已经将该地夺了回来,汉武帝希望乌孙可以迁回,这样方便联合对匈奴的人作战。

可是乌孙国王也不是傻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别国使者,他还是怀有戒心的。于是国王虽然没有当面答应张骞的请求,但表示愿意派使者回访汉朝,以后再作打算。

在与乌孙国交涉的期间,张骞派手下的副使四处联络。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夏等国进行联络,为以后的军事联盟奠定了基础。

三、张骞的作用

公元前115年,张骞偕同乌孙的使者返抵长安,同行的还有大宛、康居、大夏等国使者。这些西域人在看到长安的富庶与汉朝的强大之后,纷纷决定与匈奴为敌,开始和汉朝长期合作。

在后来的对匈大规模作战中,西域国家起到了极大的战略牵制作用,而这一切都源于张骞的功劳。终于在一年之后(公元前114年),历经坎坷,积劳成疾的张骞病倒,不久在长安去世。而令人欣慰的是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

司马迁在记叙同时期的张骞时,用了“凿空”一词。因为“凿空”的意思是“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也就是说张骞的作用不仅限于出使,几乎等同于开创。其中的不易与艰辛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作为一名使者,他不仅要有出色的外交能力,还要有异于常人的忍耐力,甚至必须具备基本的求生能力。这一路面临的是饿死在荒原、冻死在寒川的危险;被匈奴拘禁后,还要面对严刑拷打与寂寞惶恐的压力。这些却都被其一一征服。

张骞在西行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收集当地的军政情报。他收集下来的详细信息为日后汉军在西域的作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地图作用。也为当时学者学习西域地理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文献。他收集的内容被班固收录在《汉书》的《西域传》中,以为后世流传。

在汉武帝时期,纵然最为光芒的是李广、卫青、霍去病等战绩彪悍的大将,也不能忘了张骞、苏武之类的坚韧。正是二者互相的交织才成就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强盛。

四、最后的最后

张骞的第二次出使不知因为何原因被湮没在重重史料之中。张骞在第一次西行探访大月氏的过程中,意外的于大夏国见到了来自于蜀地的丝织物。

通过询问得知,大夏国的这些东西是从一个身毒国的地方购买来的。于是张骞以此为契机进行第二次出使,他坚信一定有一条路可以绕过匈奴达到西域,这样照样可以完成对匈奴的战略合围。这条路便是南丝绸之路。

我们大家口中所说的“丝绸之路”其实是陆路的北丝绸之路。南丝绸之路是从中国的西南转到缅甸,经印度,最后到达西域。这条路必须经过茫茫的戈壁以及翻越喜马拉雅山,虽然能够躲过匈奴的直接威胁,但是所面临的自然条件更加危险。

现代学者们考证过,南丝绸之路的开辟比经过敦煌的北丝绸之路更早。也许正是由于这条路,让印度的佛教徒知道了汉朝,片面地说这条路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过不管如何,请记住“张骞”这个伟大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