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Ming Dynasty,1368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祚276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乞丐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为大明,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专政制度,从而使明朝中央集权专制空前强化。明成祖朱棣五次征蒙古消灭蒙元势力,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流寇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
此时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明朝。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在江南建立多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政权”。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改元弘光。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黄道周的主持下发动了短暂的北伐,同时还采取联寇抗清政策,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在局势危机的情况下大西军余部和明朝官僚联合起来,在西南地区拥护桂王朱由榔为帝,改元永历。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明统始亡。此后郑成功继续沿用永历年号,东征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或监国。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延平王郑克塽降清,宁靖王朱术桂自杀,奉明正朔的明郑告终。
明朝国号来历: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 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拥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别称“南明”或“后明”,清人称之为“伪明”,奉大明正朔的郑芝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明郑势力,后其子郑成功及其孙郑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称为明郑时期。
明朝为何又叫“有明”?明朝为何又叫作“有明”?大明王朝为何在明史上又称为“有明”?这个“有”是什么意思呢?有明一代的意思是说,只打明朝开始。“有明”——有了明朝。儒家认为,只有天下一统的大朝代,才可称“有”,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有”的只是“天下”之一部分,就不配称“有”,所以不能说“有魏”,也不能说“有吴”,更不能说“有南唐”,“有北汉”,因为“富有四海”,所以大一统的王朝才有资格。元朝也不叫“有元一代”,因为这是异族入主中原的大一统,其大一统不仅包括全部中国“天下”,而且包括“天下”以外的许多地区,因此热衷于“夷夏之辨”的儒家不予承认。 或问:清朝也是异族入主中原,为何有资格叫“有清”?因为满清朝廷重视儒家,于是儒家集团动用“正名”利器,宣布满清在种族上固然是“夷”,但文化上已归化为“夏”,“他大清”不妨称为“我大清”,也有资格谓之“有清”。
明朝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至明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明代极盛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明朝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治隆唐宋”是清朝康熙皇帝南下金陵时,在耳闻目睹南京城的盛况后对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由衷的赞叹之词,康熙皇帝此举,也包含有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人心的目的,这样做有利于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统治的巩固和加强。
由于后续鞑子满清的修史,使明朝给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明朝是一个比较黑暗的王朝,明朝是唯一不相信大臣,相信宦官的朝代。明朝是唯一设置特务机构的朝代,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超越了三法司,草菅人命,为所欲为。一提起明朝,给人的形象就是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主上昏庸,文恬武嬉,军备松弛,流离失所,简直黑透顶了。高晓松说明朝是一个“三无王朝”,也就是说明朝无明君、无名将、无文豪。似乎明朝除了皇帝荒诞,太监专权,东厂西厂外就没别的可取之处了。然而对比历史,明朝或是最有骨气的王朝: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明朝鼎盛之时,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非洲,大小国家皆来朝拜,无不向世界宣扬了一个世界强国的声威,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过这样的壮举。然而在满清御用文人的笔下,这样的壮举却被大肆丑化,说成是纯粹为了面子的无用之举。事实上在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视野得到了从所未有的开阔,海上的贸易线路也被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通,这为后来明末海上贸易的发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朝的中国人也大规模的移民到海外。而且中国和外国之间文化技术上交流也因此终明朝一世也没有断绝过,外国发明的火器,往往没有多久,就迅速传入中国,被大规模的仿制和装备部队,并且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到明朝末年,中国人在火器的装备和使用上丝毫不逊色于当时世界上其他最先进的国家。